当前位置:中国广告人网站>创意策划>广告杂烩>详细内容
走下神坛的CIS
作者:沈亮 时间:2007-3-3 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-
“哦CIS呀,谈那干嘛,土啦!”
“CIS呀!我懂,不就是那个什么MI、BI什么东西吗?”
“什么年头啦,还跟我提CIS……”
“啊!做一套CIS要那么多呀!骗钱哪!最多二万,做不做随便!”
估计这是目前很多广告人从企业某些管事的人口里听得很多的有关CIS的回应吧!相信是的,“行若”也不例外。听到这样的言语往往是一笑了之,没什么可反应的。相信这是一个过程。CIS进入中国从启蒙到蓬勃发展,再至今天这结局。原本就是自然规律,只是这个规律在中国似乎走得太快了一点,而且奇怪的是,同样是CIS一套东西,为什么在国外了几十年,却依然很自然地存在并应用着。 <BR> 但同时我们也依然看到这样一个现象:“雅戈尔”集团四换其商标图形,多次进行形象的再设计,“美的”委托朗涛进行新形象的设计,“中国电信”也将其原有的标志性符号重新设计,以改变电信业在公众的形象,这一切又表明,CIS并不会消亡。
造成今天CIS这种局面,广大的设计师有责,广大的广告公司有责,不规范的广告市场有责。但谁也不能否认真正CIS的强大力量,否则,美的、雅戈尔、中国电信岂不是冤大头么?
有的企业之所以排斥CIS这几个字,并不代表他也拒绝CIS带来的良好效应,只是先入为主的概念令他产生了抗拒心理。加上早期广告市场的无序,CIS被广告人翻来翻去,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贩卖,造成的余毒尚未消失殆尽。企业往往被一些非专业的所谓广告设计人蒙了一通之后,真怕了。
即使在目前市场上,CIS依然存在着内地与沿海巨大的差异。广告公司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。其实这种差异的终极表现是,什么人是在做CIS和什么人是在做CIS手册。相差两个字,实际真差远了。但同时也好理解了为什么市场上有二万元可以承接这个单子, 几十万元一样也可被企业接受的原因了,笔者甚至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栏广告,该广告甚至称三千元即可以为企业做一套CIS,真令人连笑的胃口都没了。
CIS是什么?是有病治病,无病强身的一剂良药。但却并非包治百病,更多的时候它象保健品,有很强的概念性,选得好,才有很好的功效性。
企业选择导入CIS的时机就非常重要。可以选择新成立时,选择特殊纪念日时,可选择公司改制时,也可以选择改变长期战略时,何时导入是一个时机问题,考察企业的是自身评估能力、决策能力和发展眼光。
进入导入阶段后,则开始要注重服务商的整体、策划和设计能力。企业自身则要重视执行能力和监督能力,任何流于形式的做法都将使CIS走样变形。尽管CIS也很注重形式,但更注重坚持和实效。
对于有些本身的美誉度已被一些事件破坏殆尽的企业,则不再是重新建设好CIS的问题了,比如“安达信”现象,他现已并入“普华永道”。面对那些公众认知度不是很良好,但程度相对不大的企业通过重新塑造CIS倒是合适的方法。比如“中国电信”,当然它的导入还存在其它因素,比如电、信分离,移动分离,公司改制等因素。
谈论CIS不是土不土的问题,也不是要不要的问题。企业因根据自身现状,有选择地进行,也不必一概拒绝,更不应该选择只会做CIS手册的非专业公司,专业与非专业往往在合作一次之后即见分晓。
“行若”与新加坡“SPRING品牌顾问机构”进行合作,谈到CIS现状,发现沪、新两地在价格差异上其实并不大,但企业素质却相差很大。对CIS的认知不同造成合作双方的协调有差异,其实国内专业策划设计机构能力并不差,而且有强大的本土优势。但企业却宁愿选择海外的设计机构,令人感到困惑。
CIS早已从十几年前的稀有高价之物走下神坛,经过历年的市场洗礼已慢慢变得更具适合中国国情,依靠企业理念的转变和专业CIS机构的共同努力才会迎来真正成熟的CIS春天。
作者为上海行若商务策划有限公司执行总监;联系电话:021-64683625;电子邮件:in@sinobd.com